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真实的历史:是谁毁了圆明园?——火烧

更新时间:2023-12-16 09:10点击:

“圆明园”,其义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圆明园的建造历时150多年,吸收古今中国外建筑、园林之精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园林。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然而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没能延续自己美好的愿望。鸦片战争的爆发预示这灾难的开始,而灾难也终于在1860年10月6日降临到这个令人叹为观止、无比惊叹、无与伦比的万园之园身上。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我们无法还原当时劫难的画面,仅从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的描述中得以窥见一二: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宝;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这样的抢劫和破坏持续了10多天。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历经英法劫难的圆明园依然保留着宏大的规模,并未彻底的毁灭,它拖着残破的身体等待着后人的治愈。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也是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然而,一个庞然大物怎么可能撑不过这10多天的浩劫呢?何况在被大火焚烧后,清政府还进行了修缮。我们怎么能忽视透过那冲天的火光和漫天的烟雾看到的拖着长辫子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