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哦,“穿针乞巧”原来说的是这个事情

更新时间:2023-08-19 19:46点击:

七月初七,人们都知道是“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情人节”。但对于“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是怎么一回事,可能就有些茫然了吧?

“穿针乞巧”其实是“七夕节”的一种习俗,它是以妇女为主角的传统节日习俗,说白了就是民间一种穿针的比赛活动。这个习俗源于汉,流于后世,是“七夕节”主要习俗之一。

织女是天帝的外甥女,是仙女,她聪明智慧,心灵手巧。原来她年年都要为天帝织好多锦缎,后来自她嫁给了牛郎后,就再没有给天帝织过锦缎,天帝一怒之下,就把她与牛郎分开了,一年只许七月初七见一次面。

民间许多少女都非常羡慕织女的聪明、智慧,心灵手巧,更佩服她追求自由美满婚姻的勇气,于是,这天都要纷纷向织女乞求,想让织女赐予她们的聪明智慧,心灵手巧,或美满姻缘。这天晚上少女们都要在庭院摆上果品朝拜,朝拜后要进行月下穿针比赛。

比赛方法:把九根针并排插在一个物品上,九针连成一直条线,然后对着月亮,把五色线穿进针孔,谁先穿好,谁就赢了,赢了的称为“得巧”。输了“巧”的要把赛前准备好的礼品赠送给赢者。这就人们说的“穿针乞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后来许多地方由“穿针乞巧”习俗演变出许多“七夕”活动习俗,如:

1、喜蛛应巧:“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其俗稍晩于“穿针乞巧”,它的方式: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由人们做好。等“穿针乞巧”完成以后,大家都看果盆上是否有“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它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2、投针验巧:它来源于“穿针乞巧”,又不同于“穿针乞巧”,它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它的具体做法:七月六日夜晚,到河里打一些水来,七月七日上午又到井里打一些水来,把它混合在一起,称“鸳鸯水”,用盆子盛起来,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待水面上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再把缝衣针或绣花针放在水面上的一层膜上,然后再从膜下水中观看针的射影,如果针的投影成花朵之影就是“得巧”,如果出现了一条直线,不弯曲者,就表示丢了针的妇女是“拙妇”。

3、七夕吃巧果: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糖、蜜巜东京梦华录》中称为“笑靥儿”或“果实花样”。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4、种生求子:

具体做法:先在小木板上铺上一层土,撒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的嫩苗,再在上面摆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也有的将绿豆、黄豆、小麦等浸在瓷碗中,等它长出一寸长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盒”或“生花盆”。

这实际上是生育信仰的一种表现,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死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七夕晒书: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源于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唐宋时期七月七日晒书依然成风,直传至今,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气温高湿气重,书籍容易受潮,读书人选在七夕这一天中午把藏书拿到空场地上暴晒防虫防潮防损,

6、卜巧

老南京人家七月六日先要将一碗净水“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次日清晨将一些折断的细草浮在盛水的碗中,再视细草的影子像何物(如呈算盘、针、如意、戥子、珠子、伞、箭、笔等状)来定巧拙(俗称“卜巧”),以验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