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什么是国风文化,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12-06 19:50点击:

国风文化,指蕴含中国文化元素、体现中国审美风格的现代文化形式及其衍生的音乐、服饰、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国风文化原本是二次元文化领域内兴起的小众青年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国风文化不断突破其文化边界,形式日趋丰富,辐射范围日益拓展,实现了“破壁出圈”的蜕变。迅猛发展的国风文化在其“出圈”过程中,作为亚文化的抵抗性质不断消解,呼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元素持续得到强化,逐渐成为可供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运用的文化资源。因此主动挖掘、借鉴和运用国风文化的积极要素,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国风文化的兴起及“出圈”历程

从一种“圈子内”的小众文化现象发展为“大众化”的新兴文化浪潮,国风文化的兴起、流行与“出圈”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国风文化的兴起缘于青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提升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的现实基础。近年来,中国硬实力的增强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这极大提振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也使中国人民寻回了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弱而失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人逐渐意识到“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全盘西化论”的局限,开始正视自身的文化根脉、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这一趋势显著反映在人们对国风文化的热衷上。

  青年作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1]4,行走在了这一新兴文化浪潮的最前沿。Bilibili平台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近九成国风爱好者为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Z世代”青年。[2]他们成长于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与文化繁荣的时代,成长环境的特点使他们拥有更高的文化需求层次和文化消费水平;历史文化教育的普及也使他们对国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拥有更全面的认知和更深入的理解。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可和共同兴趣,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不甘于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的青年自发在网络空间结成国风文化的趣缘社群,主动参与国风文化的内容创作与社群内部的互动交流,以自身的文化实践推动了国风文化的兴起,衍生出包括国风动漫、古风音乐、汉服文化在内的多种小众文化形式。

  (二)国风文化的流行因于其符合青年的审美心理与精神需要

  国风文化“新旧融合”的风格特点适应了青年文化消费习惯与民族审美心理。国风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时尚、视听艺术有机融合的文化产物,具有“新旧融合”的风格特点。首先,国风文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画面的设计等方面彰显了东方的审美意蕴,且传统文化与现代智能信息技术的结合消弭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赋予了青年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和沉浸式的娱乐体验,因而符合青年追求感官愉悦和热衷体验式文化消费的心理。其次,国风文化通过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改编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符号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表达,契合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沉淀中形成的审美范式和思维模式。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3]115,因而兼具民族审美意蕴与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风文化更具思想深度和文化辨识度,更能激发青年的价值认同、情感触动和精神共鸣,并为青年的生活实践提供文化解释与意义支撑。

  国风文化内容生产、传播的参与性满足了青年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以及需要是个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青年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物质层次的需要基本获得满足,而精神层次的关于尊重、社交和自我实现的诉求则相应凸显。新媒介技术的交互性改变了过去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赋权,这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文化互动场域。依托于新媒体平台,青年可以深度参与国风文化的创制与传播,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地探索趣味、表达自我、寻找同好、发展技能。因此,国风文化对于青年而言就不仅意味着某种审美符号或文化想象,更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与构建身份认同提供的一种创新性文化实践。

  (三)国风文化的“出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商业资本的参与

  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国风文化逐渐登上主流舞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作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4]的工作部署,这为国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在国家层面的指导、参与和规范之下,国风文化的仪式性抵抗色彩和小众反叛风格逐渐式微,并开始打破过去“圈地自萌”的状态而走向主流和大众,成为能够承载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文化形式。

  同时,商业资本的参与也使得国风概念在文化消费市场异军突起。赫伯迪格认为,亚文化的最终宿命是社会主流文化以意识形态或商品的形式进行收编。[5]117尽管国风文化最初是青年自娱自乐的产物,但青年的文化实践所带来的流量却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小众、自发、封闭的亚文化圈层受众面小、影响力有限。因此,为了激活国风文化的商业价值,拓宽国风文化的覆盖人群与辐射领域就成为资本逐利的必然前提。随着资本对国风文化的创作、生产、包装等环节的渗透,国风文化的创作与传播成为资本、技术、平台的共谋,国风文化也因而不断突破其原本的“壁垒”并迅速“出圈”。

二、国风文化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

国风文化以立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特色,丰富多元、新颖有趣的载体形式特点和情感化、日常化的叙事策略特征受到青年群体的欢迎,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了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汲取国风文化内容元素,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内容主题层面,国风文化力求立足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文娱平台参与资本生产的产物,国风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及其导致的追逐声色享乐的快感逻辑的宰制。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国风文化作为亚文化的小众风格、抵抗性质不断被消解,并逐步呈现出与主流文化对话、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趋向。国风文化以青年从小见闻习染的家国历史、神话传说、民族文学为创作蓝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根基,同时结合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利用前沿技术和流行元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再演绎。因此,当今的国风文化实质上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补充时代文化内容基础上,对文化记忆进行的基于现实需求的重构,[6]它有利于弥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文化断层,促进青年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为实现青年对亚文化的喜爱到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提供跃升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在冲突、融合、转化中实现平衡”[7]。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它会在自身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过滤文化环境中与之相抵触的文化要素,同时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8]94-95,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协同。因此,国风文化作为形塑青年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力量,其积极、深刻的内容要素也具有为思想政治教育吸纳、利用的潜能。据此而言,汲取国风文化的内容元素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二) 依托国风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方法

  在载体形式层面,国风文化呈现手段多元、活动新颖的特点。一方面,国风文化运用青年群体喜爱、易感的手段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性演绎和创造性转化,以时代化、接地气、生动形象的方式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脉络。另一方面,国风文化借助国风综艺、国风游戏、国风电影、国潮服饰、古风音乐、非遗文创产品等多元载体渗透至青年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通过“中国华服日”“国风音乐节”等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吸引青年的关注目光、调动青年的主体意识,不断召唤青年参与到国风文化的创作、传播和消费中来。也正是依托多元的文化载体与新颖的活动形式,国风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渗透进青年的“生活世界”,并对青年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9]53。诚然,运用理论灌输的方法能够有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但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因此,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整合、优化、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方法,使其形成互相配合、优势补充之势。国风文化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呈现渗透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国风文化的传播形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378,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的教育效果。

  (三)借鉴国风文化叙事策略,有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在叙事策略层面,国风文化具有贴近生活实际、注重情感叙事的特点。传统的主流文化叙事架构往往以宏大叙事为主,在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在题材上青睐大事件、大人物和大时空跨度,在表达上倾向使用文本语言、理论话语。相较之下,国风文化更侧重微观叙事,另辟蹊径地选择小切口、小故事、小人物,以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刻画日常生活小事和还原历史细节等手段进行叙事,这适应了“微时代”下青年碎片化的接受习惯。同时,国风文化强调叙事方式的生活化和情感化,注重观照青年的生活世界、调动青年的情绪体验、激发青年的情感共鸣,擅长将传统文化中严肃的历史主题和抽象的精神内核以青年可理解、可代入的方式加以呈现。这一年轻化的叙事风格也成为青年喜爱、追捧和传播国风文化的重要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青年既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因而他们对教育内容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全盘接受。青年是否愿意主动倾听并自觉内化教育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是否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国风文化通过生活化和情感化的叙事策略,“将青年的本能诉求和情感需要与社会价值系统关联起来”[11],从而促进青年对其价值理念的内在认同。习近平也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应该“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12]。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鉴国风文化的叙事策略,优化话语表达,那么就有利于将严肃的议题与抽象的理论以通俗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方式呈现,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运用国风文化积极要素的进路

由于国风文化在内容主题、载体形式和叙事策略等方面存在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积极要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挖掘并推动以上积极要素“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注重分析、甄别和剔除国风文化中虚无历史、解构经典的消极元素,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批判性吸收国风文化内容元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谨慎甄别和批判性吸收国风文化内容元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国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并使之服务于陶冶青年情操和引领社会风尚的目标。然而,国风文化领域尚存在空有文化元素堆砌却不具备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产品,存在为吸引大众眼球而歪曲历史、戏谑英雄和解构经典的历史虚无主义乱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国风文化内容元素的汲取,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照单全收,而是在谨慎甄别的基础上,对其中积极的内容元素进行批判性改造和选择性吸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挖掘和梳理国风文化的文化精髓与精神标识,积极推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小众、本土与世界等优秀文化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有机融合。同时,必须警惕以“复兴传统文化”等面目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以免国风文化中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销蚀青年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其次,掌握青年思想动态变化与精神世界发展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补充。作为青年深度参与的文化形式,青年圈层文化的内容主题反映着青年的关注焦点与讨论热点,折射出青年的思想实际与心理诉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想增强自身对青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13]。通过青年圈层文化的内容主题变换,透视和分析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变化与精神需要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及时回应青年关切、解决青年困惑、满足青年需要。

  (二)创造性运用国风文化载体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积极打造与大力扶持优秀国风文化作品,以渗透式教育方法实现对青年思想的浸润。国风文化依托多元产品形式实现了对青年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转化为青年的价值追求与自觉行动。习近平也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4]165因此,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育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3]118,党和政府应培养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昂文化自信、高尚审美品位和突出专业技能的文化创作团队,主导开发并大力推介一批传承中华文化思想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品格、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产品,并借此连通青年日常生活场景,进而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促进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其次,依托国风文化活动的成功经验开展丰富的仪式活动,以陶冶式教育方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习近平提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4]165国风文化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不但扩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而且能够激发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强化青年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因此,学校可以积极借鉴国风文化主题活动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历史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风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突出活动主题的文化内涵,借助音乐、场景等要素的艺术渲染,营造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以寓教于境、寓教于情的方式使青年在参与过程中把握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塑造青年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社会理想、人生目标。

  (三)创新性借鉴国风文化叙事策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

  首先,借鉴国风文化叙事风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国风文化叙事注重建立与青年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的联结,呈现生活化和情感化的叙事特点。借鉴国风文化的叙事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的统一、“陈情”和“说理”的结合。在叙事题材上,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素材的价值性、具体性、现实性和典型性,以重大历史现实题材为叙事背景,以小切口还原真实历史、传递正确价值观。在叙事展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创新性运用民俗文化、神话传说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主动从青年生活场域中提取真实素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架构和抽象理论内容还原为鲜活、具象的故事与情境。此外,通过借鉴国风文化兼具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叙事风格,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实现自身的情理相融、情理贯通,不仅要以理服人,塑造青年科学的理论认知与价值理念;还必须以情感人,陶冶青年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其次,利用国风文化符号系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爱好国风文化的青年依托新媒介平台,借鉴和运用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字、图像、音乐等素材,创造了一套具有新象征意义的个性化符号系统。这既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话语元素,又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提供了路径借鉴。这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契合网络化时代青年的话语表达习惯与信息接收倾向,主动吸收国风文化符号系统中健康向上的话语元素,积极借鉴其话语建构和传播方式,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严谨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拓展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推动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生活话语与流行话语、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民族话语与世界话语等的有机融合,用青年乐于倾听、易于理解和经常使用的语言表达阐释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以跨界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单一的静态文字扩展为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元素于一体的动态发展体系,从而吸引青年的关注、亲近、追随,引发青年的思想共识、情感共鸣和行为共振。